争斗与苦
放眼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免不了各种争斗,而争斗的背后则是人生之苦。人生有诸多苦,苦的根源何在,苦的本质如何,怎样才可以摆脱苦从而过上和谐安稳的生活。
01
—
无处不在的争斗
人类社会,到处都充满了争斗,有些出于利益纠纷,有些出于权力抢夺,还有些出于名望的角逐,但还有许多看上去似乎莫名其妙。
我儿子是个足球迷(不会踢球只会看球的那种),不知什么原因,他成为巴塞罗那的忠实拥护者,当然就难以和皇家马德里队的球迷和平相处。我心中时常难以理解,一个欧洲足球俱乐部和他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他凭什么要捍卫这个球队的荣誉,还要为此跟人家吵架。
人在日常交流中,不经意间就会引发矛盾。我以前在单位和一个好友散步,遇到一个技术管理部门的小头目,三人就一路走随便聊天。我没感觉什么,事后我的朋友却和我大倒苦水,说他的什么见解都被那个小头目反驳。我发现朋友如此愤慨大吃一惊,因为我还以为我们当时三人聊天彼此都很客气和睦,没意识到朋友已经感觉大受伤害。回想当时谈话,似乎是朋友的几个想法都被对方否定,因为事不关己,我并未在意,但朋友心中却由此愤愤不平,只是不知那个小头目有没有意识到她的随便聊天已经伤害了人。我那个朋友并非心胸狭隘之辈,实际是个品行极有正义感的人。
这件小事对我触动很大。也许我们都会言语之间伤害人而不自知,也许我们都可能被并非真正针对我们的言语所伤害。
02
—
微信群里的争吵
微信可以说是最近几年对华人生活习惯造成最大冲击的一项发明。无论中国的,还是海外的华人大部分都会有微信账号,许多人每天都会把一段时间用在刷微信文章和在各种群里聊天。
然而许多微信群,本是聚集了一些互不相识但又有共同爱好的人,却时常发生各种争吵。有的还从线上追逐到线下。悉尼有个妈妈群,两个本没有任何矛盾的母亲因为对一项政策的不同见解,群里吵架已经不过瘾,发展成线下约架,一番打斗后,最后双双负伤被送进了医院……
面对随处可见的这种矛盾,这种争吵,到底是为了什么,究竟是什么力量驱动这种实际上毫无利害关系的冲突?
03
—
无力的道德
群里的争吵,许多出自观点的不同,然而对观点的辩论经常发展成彻头彻尾的人身攻击,攻击对方的才智,能力,人品,德行,修养等等等等。
道德的出发点本是通过建立互利的行为准则从而维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然而道德这个设计却经常不能令人满意。
很多时候,道德并不能约束一个人的言行,反而成为一个令人恐怖的狼牙棒,被人们拿在手中四处挥舞,打击对手。
道德的堕落和宗教很相似,它们现在的作用并非如设计的那样给人指引正确的方向,而更多的是用来不仅给他人,甚至也是给自己定罪。
现在回想起来,耶稣基督的教导实在伟大,人类是通过恩典,而不是律法获得救赎,如果按照律法,世界上没有一个义人,同样如果按照道德,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善人。然而可惜的是耶稣的教导在进入教会后慢慢演化成另外一套道德准则,如果细细研究,其实也谈不上是另外一套,不过是原有的道德准则换上一个新的包装而已。
如果道德无法教导人真正向善,成就一个和谐社会,那么人类的希望在哪里呢?
04
—
苦:敌意的源泉
其实要想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关键要看清造成冲突的内在原因。表面上看,冲突的原因都是外部的,比如利益的抢夺和权力的争斗。然而仔细思考,其实问题的根源并不在外部,问题的根源是心中的苦。
《当下的力量》的作者托勒曾用痛体来表示人内心的苦,其实这两个字意思差不多。人对外界和他人的敌意来自内心的痛苦。
人的痛苦表面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作用在肉体上的苦,比如饥饿,寒冷,劳累,伤痛等,都是直接作用在肉体上的苦,另一类则是作用在精神上的苦,比如愤怒,嫉妒,仇恨,内疚,恐惧,焦虑,心灵受伤等等。这两类实际是相互作用的,肉体上的苦可以引发精神上的苦,而精神上的苦也可以引起肉体的反应,比如焦虑会造成内分泌失调,最后引发身体病变等等。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人类已经大大减轻了肉体上的痛苦,然而精神上的痛苦却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注意,从而一直伤害我们的生活。
人与人,人与外界的敌意,主要来自于心中的苦。一个内心平静,安稳充实的人,不会去伤害他人,也不会祸害自然,而那些内心有很多愁苦的人则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敌意,并引发伤害。最近一个热门事件就是中国某大学的研究员因为未能转正而杀死学校书记的重大案件。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心智正常的人为何会突然暴起杀人?难道他不懂法律吗?难道他没有道德吗?显然都不是,原因在于他心中积攒的苦最后化成的怒火难以消解而引发了这场不幸。
所以人类要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关键是消除内心的苦,如果无法消除内心的苦,而主张高调的道德,产生的结果要么是一群被无法承担的道德重负压垮的沉沦的灵魂,或者更遭的是造就一批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05
—
苦的根源
佛教讲苦的根源是贪嗔痴。这三者中最根本的则是痴,而痴的具体表现其实就是条件反射。葛印卡老师称之为习性反应(Sankata),但条件反射是一个大家更加容易理解的用语。
所谓条件反射就是因为习惯而养成的自然反应,同时这种反应并不经受大脑的理性思维。比如当年曹操打仗时,部队缺水口渴,他于是说前方有梅林,因为条件反射,将士口中产生唾液,也就暂时压制了口渴的感觉。
人的许多苦也正是出于这种条件反射。比如群里一个人发表一个言论,无论这个言论本身内容如何,它只是代表一个人的立场,其实和其他人毫不相干。然而如果碰巧这个言论和我的观点相左,我就感觉心中不快,根据具体情况,要么想和对方理论一番,争取把对方的观点纠正过来,要么把对方讥讽一通。其实在做这些事情之前,如果我们好好体会一下内心的感受,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内心实际是充满了苦。正是这些苦让我们不好受,总感觉要做点什么才可以轻松下了。
然而这些苦的产生并不是理智思维的结果,而是单纯的条件反射。见到我们不喜爱的观点,我们就会难受。如果从理性出发,全世界形形色色的人,持有各种稀奇古怪的观点,这和自己有什么相干,有什么理由为他人的错误观点而痛苦呢?
05
—
消除苦的方法
知道苦的来源后,虽然不一定可以马上消除苦,但至少给我们一个努力的方向。条件反射有些是先天具有的,比如恐高,有些是后天形成的,比如见到警察人就会规矩一下。但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条件反射可以养成,也同样可以慢慢消除,另外即使无法立刻消除,知道条件反射之后,在意志力的帮助下,条件反射的影响力也会减弱。
比如在群里,见到一条惹自己不开心的观点,心中一怒就会想着如何反击。这时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种种反应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而已,就可能会静下心思考。第一别人的观点也许从他的角度上也有道理,另外我如果反对他的观点有可能改变他吗,还是可能招致更多没有任何益处的争论等等。再有我攻击一个人,贬损伤害一个人除了解除当下的怒气外,真的对自己对他人有任何益处吗?
总之当一个人心平气和之时,是他最有可能通达自己本心的时候,也是他内心的善意和同情最能展现的时候。
6
—
不要做猴子
最后在补充一个故事。造成苦的最大原因之一就是不公平。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我前面提到的那个大学研究员的惨案也是因为那个研究员感觉自己多年来的辛苦工作没有得到应得的回报,从而心中充满了激愤。
其实渴望公平不仅人类有,猴子也有。科学家曾经拿猴子做实验,给它们分发铜币,然后教会它们可以用铜币从实验员那里换取好处。猴子慢慢学会了使用铜币,不仅和实验员交换好处,甚至彼此之间还用铜币买性服务。
有一天,一个实验员来实验,他先从一个猴子那里要了一枚铜币,然后给了那个猴子一串葡萄。接着他又从另一只猴子那里要了一枚铜币,但只给第二只猴子一根黄瓜。于是第二只猴子大怒,一把把黄瓜从笼子里丢了出来,惹得科学家和助手们哈哈大笑。
当一只猴子利用愤怒表达自己对不公平命运的抗议时,招来的不过是旁人的哈哈大笑。那么我们人在自己认为遭遇不公时,如果我们只是出于条件反射地感到愤慨,并且做出过激反应,那我们和猴子又有什么区别。